為豐富疫情防控期間市民居家生活,北京動物園、頤和園等多家市屬公園和中國園林博物館陸續(xù)推出了“線上游園”服務,開啟“云游”模式,讓市民足不出戶即可在線聽講解、看展出。
春節(jié)假期以來,為避免人員集聚,北京動物園、中國園林博物館1月24日起閉園閉館,其余市屬公園取消所有春節(jié)活動,關閉室內展覽展廳、狹窄空間、冰雪活動等,包括頤和園排云殿佛香閣、天壇公園祈年殿等。
日前,北京動物園在官方微信公眾號上推出“線上動物園”板塊,將動物的日常生活制作成短片,配以圖文,展示飼養(yǎng)員們消毒、訓練、喂食、觀察等工作,介紹動物相關的科普知識。北京動物園宣傳科相關負責人介紹,閉園以來,園內動物飼養(yǎng)訓練等各類工作仍在持續(xù),“同事們就想到以這種線上的方式,一方面科普動物們的生活狀態(tài),另一方面也展示了飼養(yǎng)員的幕后工作,讓對動物感興趣的市民可以在家‘游園’”。
北京動物園計劃在閉園期間,每隔一天發(fā)布一期“線上動物園”,內容均以動物日常為主,通過圖文、視頻的方式展示動物和飼養(yǎng)員的日常。拍攝、剪輯工作均由園內工作人員完成。2月8日元宵節(jié)當天,首期推送了《黑麂們的小幸?!?,介紹黑麂新家內的秘密,視頻展示飼養(yǎng)員對黑麂開展行為訓練。“效果不錯,目前閱讀量已經(jīng)接近5000次。不少市民在后臺留言說,能在家看看小動物、飼養(yǎng)員,還挺有意思的。”北京動物園宣傳科相關負責人介紹,恢復開園以后,“線上動物園”板塊也會持續(xù),做成一個長期的綜合科普欄目。除了展示動物日常生活,也會介紹公園的歷史文化、建筑特色等。
此外,頤和園也于近日推出了“線上頤和園”板塊,包含賞風景、聽講解、看視頻、集福卡、拍圖片等功能,更突出互動性。市民進入“頤和園”微信公眾號,選擇“帶你游”,點擊看圖導覽,在地圖上選擇區(qū)域和景點,即可聽語音講解;選擇“隨你享”,則可在線看《皇家戲樓的聲學奧秘》《榫卯結構留下的傳奇》等科普視頻。此外,還推出“頤和園·說”H5互動小游戲等,通過測評、答題、討論等環(huán)節(jié),學習歷史知識、古建知識及遺產保護常識。
另外,中國園林博物館推出了“園林線上課堂”,精選出30余個歷年優(yōu)秀展覽,以VR虛擬展覽和視頻科普等形式,帶領觀眾“回到展廳”,重溫文物世界的精彩體驗。市民可通過園博館官網(wǎng)或微信服務號進入在線觀展。
揭秘
沒有游客的北京動物園到底什么樣?
北京動物園自農歷除夕14時開始全面閉園。半個多月過去了,沒有游客的動物園什么樣?動物們又生活得怎么樣?因為當前正處于疫情防控的關鍵時期,公園要求非飼養(yǎng)人員不得進入動物獸舍,北京青年報記者電話采訪了北京動物園副園長張成林,了解動物防疫的最新情況。
“目前所有動物狀態(tài)平穩(wěn),都在享受‘宅在家’的美好時光。”張成林笑著說,“雖然公園閉園了,但是飼養(yǎng)工作還在繼續(xù),而且標準只升不降,對于我們來說,只是沒有了游客。”為防止把病菌傳播給動物,北京動物園提高了消毒頻次,確保動物防疫到位。“動物園消毒有兩個標準:夏季每周消毒一次、冬季隔周消毒一次。在疫情防控時期,所有飼養(yǎng)班組均恢復到了夏季消毒標準,也就是每周都進行一次徹底消毒。”張成林介紹,工作人員對動物獸舍、食水用具、操作后臺進行全方位的消毒,并做好消毒記錄。同時加強了飼養(yǎng)人員的工作環(huán)境消毒。
獸醫(yī)院里的獸醫(yī)也一刻不松懈,加強了動物巡診的頻次,主管獸醫(yī)到班組對每只動物的個體健康情況進行詳細了解并做記錄。“目前在馬來貘、中美貘館里,還有幾只準備生產的‘孕媽’們。” 張成林說,獸醫(yī)及飼養(yǎng)員也按計劃對“孕媽”進行B超產檢,“就和人類產檢一樣,通過B超檢查可以看到胎兒在母體的發(fā)育情況,累積孕期數(shù)據(jù)。”
此外,動物園還加強了飼料衛(wèi)生管理,嚴把食材貨源地、加強運輸環(huán)節(jié)消毒工作。“目前,北京動物園每天供應2000公斤左右飼料。采購員每日查看新發(fā)地市場行情,讓供應商報貨源情況,并嚴格管理配送、驗收及制作過程。”張成林說,動物園還有一些庫存儲備飼料,如冷凍小白條魚、蝦、羊肉、干苜蓿等,能夠滿足動物半年的需求。
北青報記者了解到,北京動物園除了增加消毒和巡診頻次,嚴把飼料質量,閉園期間動物的日常飼養(yǎng)管理全部正常進行,包括行為訓練、行為觀察等。(文/本報記者 王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