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博出繪本 用文物講述中華五千年

時間:2018-06-06  來源:中國經(jīng)濟網(wǎng)  作者:陽湖網(wǎng)

t014e7ffb095313ed6b.jpg

   “在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怎么做飯吃?那時候,他們連鍋都沒有,他們從大自然中找到一些可以當作鍋來用的東西——樹皮、石板,甚至動物的胃囊……”上周末,《中國國家博物館兒童歷史百科繪本》首發(fā),72件古老的文物說話,講述上下五千年。

  在發(fā)布會現(xiàn)場,國家圖書館少兒館館長王志庚直言,縱觀繪本市場,引進繪本占據(jù)了國內繪本市場的半壁江山,鮮有講述中國歷史文化的原創(chuàng)繪本。“很多都是虛構類圖書,非虛構知識類讀物太少了。這套繪本可謂彌補了此類型原創(chuàng)圖書的空缺。”

  翻看書籍,雖然都是圖文并茂,但這套書并非普通連環(huán)畫,而是以古人的真實生活為切入點,從孩子的視角看歷史。甄選的72件珍稀的國寶文物化身講解員,將商業(yè)貿易、大河文明、交通發(fā)展、家族家庭和飲食文化5大主題的故事娓娓道來,年代從石器時代跨越至明清。

  在《我們怎樣走遍世界》一冊中,不少與北京有關的文物亮相,比如京杭大運河篇目中《盧溝運筏圖》上,描繪了盧溝橋元代時的模樣。書頁上的文字說明,不再是晦澀難懂的語言,而是輕松活潑的詞匯,如“橋上車來人往,遠處的人們正在通過竹筏運送木材。如果有機會去盧溝橋看一看,你能發(fā)現(xiàn)古今的盧溝橋有什么不同嗎?”

  國博社會教育宣傳部主任黃琛說:“其實中國的文物,本身就有用圖像形式來表達思想的這種意境。比如我們看到的遠古的彩陶、巖畫、青銅上的紋飾,包括之后的書畫作品,每一件作品實際上都是在用圖案的方式傳播著傳統(tǒng)文化。”而早在2014年,國博就開始在公共教育課程中引入“繪本”形式并很快形成“稚趣系列課程”,備受好評。因此,博物館與出版社達成合作,以此為藍本,用繪本的形式陸續(xù)出版8冊歷史百科圖書。

  第一輯出版的5冊圖書,分別為《家,我們從哪里來》《大河,我們的開始》《商貿,從貝殼到絲綢》《我們怎樣走遍世界》《我們祖先的餐桌》。除了講述歷史知識,這套書還將不少科學小制作融入其中。比如在講述鄭和下西洋的故事時,會以圖文形式講述如何制作水浮法指南針等。

  目前,史家小學、光明小學、軍莊小學等20余所學校的學生到中國國家博物館選修稚趣系列課程,繪本閱讀已成為課程教學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視頻推薦

更多>>

常州經(jīng)開區(qū)召開工作思路研討會 明

區(qū)委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會召開

區(qū)委常委會召開會議

武進法治影院2025年度項目發(fā)布

“政企”通力 武進“公轉水”運輸

信承瑞:跨界醫(yī)療進軍科技“無人區(qū)”


備案號:蘇ICP備10099057號   公安備案號:32041202001208號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常州市武進區(qū)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