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佛系星人來說,沒有什么是一句“一切隨緣”解決不了的。如果有,那一定是再加一句“阿彌陀佛”。當下,“佛系”的流行,也讓緬甸這個切切實實的“佛系”旅游勝地再一次火了一把。進入這個國度,仿佛有種走入時光隧道的感覺,隨處可見的溫暖笑容、隨處可見的佛寺金塔、隨處可見的僧侶尼姑,都是緬甸“佛系”的象征。
千佛之國緬甸,是我們熟悉又略感陌生的鄰居。西方媒體給它取了個美麗的綽號——“亞洲隱士”,因為至今為止,有些神奇的地方還未對人展示。
緬甸是佛塔之國,而在緬甸,佛塔又以蒲甘最為知名。但是給記者留下最深刻印象的,還是緬甸西部若開邦的妙烏。妙烏的佛塔數量規(guī)模不及蒲甘,旅游人氣值也遠不及蒲甘,自然也就得不到像蒲甘佛塔那樣的維護程度。但在記者看來,正是這種尚未得到充分商業(yè)開發(fā)的環(huán)境,使得妙烏獨具魅力。尤其是妙烏日落時的景象,放眼望去,只見古佛塔在金色的夕陽光輝中,零落地散布在茂盛的雜草中,相比蒲甘的佛塔,更顯古樸之感。
盡管如此,這些佛塔放到現在,依然是妙烏這片土地上最為堅實、宏偉的建筑。記者曾無意間穿過一座當地的村莊,看到的盡是竹篾編織的籬笆,樹干和茅草搭建的房子。作為緬甸經濟發(fā)展最為落后的地區(qū),21世紀的建筑形態(tài)居然要比15世紀的還要原始、落后,實在讓人感到唏噓。妙烏曾是緬甸歷史上強盛的西部王朝阿拉干王朝的都城,穿過歷史千年的大河,如今這片土地上早已不見皇宮,但佛塔的遺址卻頑強地留存了下來。從這個角度看,這些佛塔的生命力之強盛,讓人贊嘆,佛教在緬甸歷史上的地位之高,亦見一斑。
作為一個“佛系國家”,佛教在緬甸的重要價值不僅體現在過去的歷史中,還體現在當代。2016年8月24日,位于緬甸中部曼德勒省的著名旅游景區(qū)蒲甘發(fā)生了里氏6.8級地震,造成多座佛塔嚴重破壞。地震后,包括中國、印度等多個國家的文物修復專家團隊立即對蒲甘的受損佛塔展開了修復工作。2017年2月,記者有幸在蒲甘見識了佛塔修復的過程。在整個修復過程中,來自中國和印度的文物修復專家團隊是實力最雄厚的。其中,印度團隊負責修復的是蒲甘最美的阿難陀佛塔,在阿難陀佛塔西南方約500米的地方,中方團隊也對蒲甘最高的佛塔——他冰瑜塔進行修復。來自兩大文明古國的文物修復團隊小心翼翼地修復也成為歷史的見證,足以證明蒲甘佛塔既是緬甸人民無價的文化珍寶,也是全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
緬甸也是一個僧侶遍布的國度,全國人口里,有80%的人信奉佛教,所有的緬甸男性在一生中都必須出家一次。因此,走在緬甸的街頭巷尾,到處都可以遇見身穿紅色袈裟的僧侶。尤其是與我國不同的是,緬甸的僧侶們信奉的是小乘佛教,對葷食是沒有禁忌的。但緬甸僧侶們講究過午不食,每天只能吃兩頓飯,早飯和午飯,過了中午就只能喝水了。因此午飯對僧侶來說是很重要的,每天的清晨4時和上午10時左右,緬甸的僧侶們都會上街化緣。僧侶們往往排成一列整齊的長縱隊,場面壯觀。
“千人化緣,萬人供養(yǎng)”,是緬甸一道獨特的風景線,也體現了緬甸社會對僧侶地位的高度重視。盡管隨著緬甸的日益開放,緬甸社會的發(fā)展與國際化的速度越來越快,但記者認為,僧侶就像是緬甸社會的精神錨點,只要僧侶還在上街化緣,人們依然虔誠地布施,飛速物質化的緬甸就無需擔心人心的異化。
緬甸人:佛系心態(tài)隨遇而安
除了佛塔、僧侶,最能體現緬甸“佛系”特征的就是緬甸人民的生活態(tài)度了。緬甸人民的生活態(tài)度,可用隨遇而安、順其自然來形容。
緬甸最大城市仰光街頭,就算道路再擁堵,司機們也鮮有鳴笛的現象,所有車輛都安靜地等待著交通的疏解,哪怕因為仰光交通調度系統的落后與不科學,很多路口的紅燈一等就是一刻鐘。如果有車輛需要變道,只需要把手伸出窗外揮動幾下即可,旁邊車道的車輛自然會停下來留出空間。盡管緬甸的基礎設施還十分落后,但光從馬路上的車流中,便能感受到“佛系”駕駛帶來的溫暖。
緬甸是一個缺電的國度,但電力的缺失卻阻擋不了緬甸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隨遇而安的緬甸人民自有其追求快樂的途徑。摩天輪太耗電太奢侈?沒關系,緬甸的摩天輪都是“人力”驅動的。工作人員在摩天輪的鋼筋架構間上下翻飛,游客們坐在簡陋的座位上樂得其所。人力摩天輪,竟成了一道別具特色的風景線。
此外,“佛系”特點還體現在緬甸社會的多元與包容中。盡管西方媒體總是在不斷地借羅興亞問題炒作緬甸尖銳的種族與宗教沖突,但事實上,在緬甸的大部分地區(qū),這個有著135個民族的國家的國民都是和諧共處的。在仰光,除了占主體的緬族,還居住著數量不小的華人和穆斯林群體。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乃至印度教的元素都可以在這座城市找到?;浇烫脦撞街b的地方就矗立著清真寺。“佛系”所體現的包容、不爭的態(tài)度,在這里得到了頗具代表性的體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