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車子駛?cè)胝憬炫_縣城不久,竟淅淅瀝瀝地下起了小雨。但既然來了,且到了慕名已久的南黃古道腳下,要說打道回府,那只是一句玩笑話而已。
遙望天臺山,楓紅杏黃,層林盡染,被雨水潤澤過的山道顯得愈加純樸而清爽。穿過山腳下的小村落,轉(zhuǎn)上一座爬滿青藤枝蔓的古拱橋,順著山澗小溪拾級而上,便踏上了南黃古道。南黃古道路面用石子鋪砌,整齊而規(guī)則,每一顆石子都已經(jīng)被先人的足跡打磨得溜光圓滑。一路向上,山勢緩和,古道纖細,蜿蜒而上,每間隔一段距離,順著坡勢砌出幾級石階,使人行走時稍顯平坦。
南黃古道位于浙江省臨海市與天臺縣兩地交界處,起于天臺南屏鄉(xiāng)前楊村,止于臨海黃坦鄉(xiāng)大泛村,所以取二鄉(xiāng)鄉(xiāng)名第一字,命名為“南黃古道”。據(jù)資料記載,南黃古道修建歷史已經(jīng)有1000多年,全長約15公里,是當時天臺通往臨海乃至紹興等地的主要交通道路。在清朝乾隆年間,乾隆皇帝曾下令官員繪制“天臺八景圖”,其中就有南黃古道的身影。南黃古道的前楊村路段保存較為完好,山道濃蔭,四季有不同景色,受到游客點贊。而站在天臺和臨海的交界處,黃坦鄉(xiāng)的萬畝梯田盡收眼底,特別是夏種和秋收二季,風景更是美不勝收。
南黃古道是江南古道群落中以商賈、釋道、儒學等文化景觀為最大亮點的一條旅游線路,是一條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紐帶,山區(qū)經(jīng)濟在南黃古道的溝通與交流中,逐漸形成了一種互補互利的經(jīng)濟關系。古道實質(zhì)是古時的交通、貿(mào)易之道。最著名的是絲綢之路和茶馬古道。南黃古道,在古代是天臺和臨海兩地民間貿(mào)易往來的“茶馬古道”,也是一條官道。當年的南黃古道,是以馬幫和挑夫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間商貿(mào)通道,是浙江東部一條非常重要的民間經(jīng)濟文化交流走廊,食鹽、綠茶、布匹、絲綢、瓷器等大宗商品經(jīng)由此路完成交易。
今天,南黃古道依舊帶動著天臺、臨海兩地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南黃古道在當?shù)芈糜螛I(yè)的發(fā)展中具有重大的價值。南黃古道作為自然景觀與歷史文化遺產(chǎn),那些挑夫在石階上留下的斑斑杖痕、馬幫在草地上踏出的蜿蜒小徑。古道沿途的村莊純樸的民風、小鎮(zhèn)中多元文化的匯集、民俗奇特的地域差異等,都是一份豐厚的旅游資源。近些年來,南黃古道周圍的鄉(xiāng)村逐步開發(fā)旅游資源,把綠水青山,變成取之不盡的金山銀山。而附近的村民,也借助古道游客絡繹的商機,在古道沿線售賣當?shù)赝廉a(chǎn):一堆生姜,幾棵山藥,抑或自己加工的一些米糕麥餅,換些零錢,補貼家用。
我們一行走走停停,迷醉于古道美景。細雨無聲,使山林顯得更為靜寂。站在高處回望,遠山黛影,峰巒隱現(xiàn),走過的南黃古道在薄霧朦朧中,宛如仙境,彎彎山道上不時傳來攀登者的嬉笑聲,清亮而明朗。我們幾個撐住渾身的疲憊,發(fā)揚“不到長城非好漢”的精神,奮勇攀爬。轉(zhuǎn)過一個山岬,又有一座古樸厚重的石拱橋橫跨在溪澗之上,讓我不由得對它仔細打量了一番??此n老,目測也頗有些歷史的底蘊。古道、拱橋,活脫脫勾畫出了一幅南黃古道濃墨重彩的水墨畫卷,吸引著我,讓我流連忘返。
在不遠處的溪邊淺灘上,幾個穿著紅色防水沖鋒衣的小男孩在水邊撿拾鵝卵石,他們嬉鬧活潑的身影,又成為古道上一抹靚麗的景色。每隔一段距離,都有幾級走下溪潭去的石階,可能是當?shù)卮迕駷榱朔奖阆碌较吳逑床耸吖瞎拗?,倒也成了游客親近溪水的方便之道。在堤岸上的母親開始召喚,幾個孩子手里拿著鵝卵石,極不情愿地挪到岸上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