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專家: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急診科主任醫(yī)師 朱華棟 □主治醫(yī)師 王江山
近日,一名中年男子在北京市東單體育館鍛煉過程中突然倒地,恰好有六名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的醫(yī)生在旁邊打羽毛球,因而及時趕到。經初步判斷,該男子為心臟驟停,情況緊急。六名醫(yī)生當機立斷,迅速分工:呼叫120,同時立即跪在旁邊,輪流進行胸部按壓;隨后取來自動體外除顫儀(AED)進行搶救。四次電擊除顫加上醫(yī)生們不停的心肺復蘇,十幾分鐘后,患者終于轉為自主心律,趕到的救護車將病人迅速轉到附近的北京同仁醫(yī)院急診。經過繼續(xù)積極救治,半個多小時后病人蘇醒過來,并能講話。整個救治過程彰顯了醫(yī)生的醫(yī)者仁心,更是為心臟驟停的院外急救提供了范本。
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急診科主任醫(yī)師朱華棟告訴記者,當發(fā)現有人倒地時,首先應評估現場的環(huán)境是否安全,在排除了環(huán)境危險的情況下鑒別患者情況:1.拍打肩部并大聲呼喊患者,看有無反應;2.判斷有無自主呼吸:跪下來平視患者胸腹部,觀察5~10秒看有無規(guī)律起伏,當發(fā)現無反應和無自主呼吸,即可初步判斷為心臟驟停,應立即撥打急救電話,并開始進行急救。
心臟好比一個“泵”,會把血液泵到全身,當心臟驟停時,“泵”就會停止工作,導致身體各器官缺血。大腦細胞失去供血4~6分鐘就會壞死,失去供血8分鐘就可能會出現“腦死亡”,導致神經系統(tǒng)難以恢復,搶救心搏驟停者有“黃金四分鐘”的說法。因而如果心臟驟停1分鐘內,可以獲得高質量心肺復蘇,搶救成功率能達90%以上。每延誤1分鐘,搶救成功率就會下降10%。以此類推,當超過10分鐘后,才開始進行心肺復蘇,則搶救成功率非常低。
對于非專業(yè)施救人員來說,當現場只有一個施救者時,如果可以立即取得自動體外除顫器(AED),應首選AED,如果無法立即取得,應馬上做人工心肺復蘇。當現場有兩個及以上施救者,可一人先做心肺復蘇,讓另一人盡快取得并使用AED。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急診科主治醫(yī)師王江山介紹說,AED是一種可以自動分析特定的心律失常,能通過電擊除顫搶救心源性猝死患者的醫(yī)療設備。AED操作十分簡單。打開電源,根據語音提示按步驟操作即可。按照儀器上的圖示貼好電極片,把插頭插入插座。此時儀器會自動分析患者心律,判斷身體情況。如果判斷患者不需要除顫/電擊,AED就不會充電工作;如果語音提示需要除顫/電擊,施救人就可按下除顫/電擊按鈕。使用AED電擊除顫時施救者和周邊人不應觸碰患者身體,其他時刻應盡可能持續(xù)進行人工心肺復蘇。
王江山詳細介紹了人工心肺復蘇的方法,人工心肺復蘇要做到兩點,一是胸外按壓(如圖1),二是人工呼吸。胸外按壓是為了手動“泵”血,把血擠壓到全身各臟器。實施胸外按壓過程中,要讓患者仰臥在硬平面上,保持呼吸道暢通,將掌根放在胸部中央胸骨中下部(定位方法:兩個乳頭連線中點),雙掌根重疊,十指相扣,肘關節(jié)伸直,垂直向下按壓30次,成人速率至少100次/分,不超過120次/分,按壓深度至少5厘米,不超過6厘米。每次按壓確保胸廓完全回彈,放松時,救助者的掌根不離開傷員胸部,但不能用力倚靠在胸部,按壓和放松的時間相等。
人工呼吸時,施救者要捏住患者鼻孔,包嚴嘴,向患者緩慢吹氣,時間為一秒鐘。吹氣時眼睛同時斜視胸廓,見胸部明顯隆起即可,2次吹氣后再進行胸外心臟按壓。一組胸部按壓和人工呼吸的比例是30:2,也就是說持續(xù)按壓30次,進行2次人工呼吸;之后再循環(huán)操作下一組,直到患者恢復自主循環(huán)。
在整個搶救過程中,應盡可能保證胸外按壓不間斷,或盡可能縮短按壓中斷的時間(如進行人工呼吸時、更換按壓人員時、使用AED時等)。心肺復蘇與AED的早期有效配合使用,是搶救心跳呼吸驟停病人最有效的手段。其中AED不僅使用簡單,還能大大提高心源性猝死患者搶救成功的幾率,因此我國正在加強公共場所自動體外除顫儀的配置和其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