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這樣一類人:在學校里品學兼優(yōu),待人接物也平和,但就是總遭同學冷嘲熱諷;在工作單位,能力突出,性格隨和,但無論怎么努力,和同事的關系就是一團亂麻。優(yōu)秀的人似乎特別容易被排斥。
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圈子里。這些圈子有的是我們主動選擇和構造的,比如基于共同興趣愛好或者人生目標的朋友、同志;有的圈子是我們被動接受的,比如因為共同背景和地理位置聚集在一起的同學、同事。無論是哪種圈子,內部成員都會越來越同質化,然后形成穩(wěn)定的圈子文化,而圈子文化就是導致群體排斥的核心。
幾乎所有圈子都存在這樣的情況:大部分人在同一水平線上,但有幾個人特別突出,還有幾個人特別差勁。事實上,特別突出和特別差勁的幾個人都會因為和大眾不一致而被排斥,因為他們破壞了圈子文化的穩(wěn)定性。對能力突出者的排擠,能力普通者的“自我保護”和“資源分配模式”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我們每個人都希望擁有積極正向的自我認識,因為這會讓我們感到有尊嚴和價值。但如果在同質的圈子里出現了特別努力、特別優(yōu)秀的人,并且這種優(yōu)秀的狀態(tài)是我們無法企及的,出于自我保護,我們就會希望和優(yōu)秀者分離。顯然,在這種動機下,不僅圈子中平凡的大多數會排斥優(yōu)秀的少數人,特別差勁的少數人同樣會排斥比自己優(yōu)秀的多數,只是平凡的大多數人感受不到來自少數人的壓力。
如果存在利益沖突,這種排斥與被排斥會更加明顯,這就是心理學中的螃蟹效應——籃子里只裝一只螃蟹的話很容易爬出來,但多裝幾只后,就沒有一只能爬出來了,因為相互扯后腿。在工作單位里,如果資源分配模式是競爭性的,越優(yōu)秀的人得到的資源越多,那么特別優(yōu)秀的人顯然會成為大家的眼中釘,工作圈中其他人會有意無意地針對他,直到他離開或者成為和大眾一樣平庸的人。而很差勁的人,早就因為分不到利益而早早換了圈子。
所以,如果你是被排擠的優(yōu)秀者,與其委曲求全,還不如想辦法換一個和自己水平相當的圈子。如果你是平凡者,多反思自己的能力和情緒,別因嫉妒心阻礙了向優(yōu)秀者學習的機會?!?/sp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