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狠心清理舊物

時間:2017-02-05  來源:人民網―生命時報  作者:陽湖網

6597267678750812080.jpg

    明明家里生活條件不錯,有些老年人卻喜歡撿“垃圾”,被扔掉的舊物會不知不覺返回家中,有兒女小時候的衣服,有壞掉的收音機,甚至還有積攢了十幾年的布料、針頭線腦……舍不得丟棄、無意識地囤積,使許多老年人家里被“垃圾”占領。年底了,老年人不妨趁著除舊迎新的機會,給房子與心靈“排毒”。
  囤積源于不安全感
  老年人習慣囤積舊物有多方面原因。一是老年人從前大都過著苦日子,尤其是經歷過上世紀60年代自然災害的老年人,小時候經常吃不飽,稍微長大一些后,雖然能吃飽了,但物資依然短缺,上世紀70年代,買米、買面、買肉甚至買根麻花都要憑票供應。因此,不少人從青少年時期就過著艱苦樸素的生活,習慣了精打細算,老了之后便舍不得扔掉舊東西。
  二是子女逐漸離家獨自生活,家中多多少少會留下他們的生活痕跡。老人抱著“過年過節(jié)時,兒女回家還用得上”的心理,不愿將子女的物件丟棄。
  三是一些老人囤積舊物,并非單純?yōu)榱艘院笥玫蒙?,而是一種心理需要。例如老人從緊張的工作崗位進入閑暇的居家生活,內心難免失落,面對變動的不安,往往下意識地抓緊不變的過去。如果老人離開生活了半輩子的家鄉(xiāng),到子女的城市生活,遠離了熟悉的朋友,就會更孤單、空虛。囤積東西就成了填補心靈空白的良藥,老人也因此感到穩(wěn)定和安全。
  雜物讓人身心俱疲
  囤積舊物會大大降低老人的生活質量。臺灣《零雜物》一書的作者菲莉絲指出,舊物容易造成火災、摔傷、壓傷等意外;還會積攢大量灰塵,滋生病菌、霉菌,容易引起過敏、呼吸道疾病等健康問題;凌亂的空間不利于家人朋友聯(lián)絡情感,不僅會讓朋友們抗拒“登門拜訪”,還容易產生家庭糾紛。
  物質上的戀舊會帶來不便,精神上的戀舊卻能讓老人的心靈受傷。雖然多數老人囤積舊物的習慣還沒有發(fā)展到疾病的程度,但放任這種行為,就可能誘發(fā)情感失調,引起“囤積癥”等心理疾病。
  放下過去天地寬
  近幾年,日本流行起“老前整理”,指老人最好在仍有體力、有精神、有時間的階段,將所有物品進行整理,才有機會安心養(yǎng)老,迎接優(yōu)雅、清爽的下半生。“老前整理”的倡導者坂岡洋子建議,人到五六十歲時就要開始整理。
  有些老人雖然渴望整理居所,但每次效果都不理想,這是因為他們沒有真正地放下過去、展望未來。因此,老人不必急著丟東西,而是要先檢視自己的內心,放棄對過去的執(zhí)念,放開對自己的束縛。老年人退休后,要坦然面對嶄新的人生,做自己情緒和生活的主人,不妨重拾年輕時為了事業(yè)、家庭而舍棄的愛好,多走出去跟鄰居互動、照顧孫子、參加社會活動等。這些都有助找回生活的重心,發(fā)現(xiàn)自己新的價值。當老人開始對新生活感到滿足,舊有的依戀自然就會慢慢消失,才有割舍過去的可能。
  過了心理這道坎兒,就可以著手清理舊物了。菲莉絲建議,先將同類型的物品集中起來,一一檢視并進行取舍,那些無法保留或收納的物品要按“再生、轉手、捐贈、丟棄”等分類處理。例如用不上的舊家具可以賣給廢品回收站;不穿的舊衣服可以轉送給親友,如果沒人要,就不妨捐出去;已經不能使用的舊物要果斷扔掉。
  此外,子女也要幫老人保持居所的清爽整潔。一些子女孝順父母,每次看望老人都買一堆營養(yǎng)品、保健品等,即使老人吃不完也不斷地買。這樣做無形之中給老人增加了負擔?!?/span>

視頻推薦

更多>>

常州經開區(qū)召開工作思路研討會 明

區(qū)委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會召開

區(qū)委常委會召開會議

武進法治影院2025年度項目發(fā)布

“政企”通力 武進“公轉水”運輸

信承瑞:跨界醫(yī)療進軍科技“無人區(qū)”


備案號:蘇ICP備10099057號   公安備案號:32041202001208號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常州市武進區(qū)融媒體中心